邹广强和张小林:恶魔短短四年,杀害了19人
就在常国义开门的一瞬间,身后突然有人出现,随后一声惨叫,常国义就这样倒在了家门口。
并且当时常国义的哥哥就在家中,只是当时常国义的哥哥被这一幕吓破了胆,顺着窗户逃了出去,等到家里没动静了才敢回到家中,叫了救护车报了警。
不幸的是,当晚常国义被送到医院后就不治身亡。死因是颅骨破裂,一根钉子被生生钉进了常国义的颅骨里。
由于当时案件压力较大,专案组都希望能够尽快破案,便犯下了错误。他们迅速认定李晓东就是凶手,王德勇是帮凶,即使王德勇的证词漏洞百出,二人口供前后不一致的非常多,审讯时也时常翻供,可案件还是这样落幕了。
很快,专案组一些警员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因为常国义案件过去了没多久,又有一起大案发生了,这让警方意识到真正的凶手仍然逍遥法外。沙河子派出所值班警员被杀了!
当天晚上一名警员在和老婆孩子打完电话后,有些困倦,趴在办公室桌子上休息。另一位警员由于当天家里没人不放心儿子独自在家,就带着儿子一起到派出所值班。
吉林省最漂亮的火车站, 你最喜欢哪个
吉林站,始建于1912年,位于吉林市昌邑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客运枢纽站,为二等站。
敦化站,始建于1928年,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座高铁火车站。现为二等站。
吉林西站,由林徽因设计、梁思成审定,建成于1928年,是东北第一条中国人自建铁路的火车站。曾用名吉海铁路总站、八百垅站、黄旗屯站,1985年改名为吉林西站。
吉林一“巨富豪宅”,主人曾靠买房发家,捐巨款修建吉林大桥
【百姓作家?散文】记忆中的靰鞡 ||丁贵林
靰鞡是什么?它就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子,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靰鞡,东北话往往把靰鞡的后一个字读“噜”或“喽”。靰鞡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缝制,后来也有用马皮和猪皮的,帮和底为一整块皮子,鞋脸带褶有穿鞋带的耳子。《鸡林旧闻录》中记载:“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清代文献记载,鞠牛皮著履,名曰渥腊(靰鞡)。《黑龙江外记》记载:“土人著履,曰靰鞡,制与靴同,而底软,连帮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缝纫极密,走荆棘泥淖中,不损不湿,显亦耐冻耐久。”
靰鞡只有续上靰鞡草才能保暖。靰鞡草的叶细长而柔软,纤维坚韧,不易折断,人们在秋天割靰鞡草晾晒,冬天穿靰鞡时续到靰鞡里,保暖避免脚生冻疮,被誉为太阳草、御寒神草。靰鞡草陪伴东北人走过了数千年岁月,它不单单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根植在东北人的心中、融进血液里、刻在骨子里······靰鞡草远离庙堂贵胄,偏安深山荒野,不与万类争高下,正如《咏“关东三宝”》中所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它的憨朴、自在如同东北人一般,有一方水土便能落地成荫,与天地同生共息。它是一种深藏不露的伟大,飘散着温情的芳香······靰鞡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甚至犯人都穿这种鞋。
靰鞡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子之一,同时也是东北冰雪文化的物产之一。东北十分寒冷,滴水成冰,冬季平均温度一般在摄氏零下35度至42度左右,高寒地带无霜期仅有120天左右。所以靰鞡是这里人们的主要防寒用具之一。传说靰鞡受过皇封。据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东巡关东地区,一看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动物皮裹着。乾隆问:“这是什么?”百姓回答:“鞋。”乾隆皇帝聪慧有学识,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叫靰鞡吧!”这下,这种鞋可就出了名。因“乌拉”是地名,而这种鞋又是皮革所制,所以就以“靰鞡”二字代替。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东北民间称靰鞡是皇封的这种说法很普遍。卖鞋时就这样吆喝:“买吧!买吧!皇上封的鞋,穿上暖和!”这种古老的靰鞡鞋样子十分独特,是用厚厚的牛皮缝制的,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在褶儿的后面有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鞋口周边再窜上细细的牛皮带子。由此产生了一条歇后语,“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者儿。”靰鞡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出4--5双靰鞡,而一到四五排靰鞡最好的是二排靰鞡。头排取皮在尾巴跟那儿,称为“糟门”皮;二排取皮在牛屁股和脊骨处,是最好的位置,所以二排靰鞡价格最贵,往往比头排和三四排贵出三四倍,鞋也特别耐穿耐磨;三排是腰骨处,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靰鞡鞋。只有二排靰鞡叫“十字花骨”,是优等货。靰鞡不分左右脚,手活一定要靠,用单线别褶,别一针透一个。上脸别褶都是讲究的工艺。拿完褶、上完脸,还要在后跟上钉两个扁钉,为的是抓地稳。作为东北特有的民俗物品,靰鞡鞋制作工艺已消失了近半个世纪。
靰鞡分大褶靰鞡和小褶靰鞡两种。大褶靰鞡产于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一带,一般是8个褶。小褶靰鞡产于辽宁海城的牛庄,一般是10个褶左右。东北人喜爱靰鞡就像喜爱自己的女儿一样。民间俗话说,出门在外脚不冷,人身就不容易得病。东北冰天雪地,人们在与严寒的抗争中自然选择了靰鞡,所以靰鞡是东北人的最亲密的伙伴。后来国营厂家生产出胶皮靰鞡,鞋底是用橡胶制成的,鞋面使用黑色的帆布面料做的,在鞋里面续上靰鞡草,穿起来既轻便又暖和。[!--empirenews.page--]
靰鞡穿时里面要续靰鞡草,因此相对其它鞋类而言又长又宽,所以靰鞡没有具体的尺码,只有大、中、小号之分,出售时则按重量计价,一双鞋通常在八两到一斤之间,这是有史以来销售方式最为特别的一种鞋子。但是买回家去仍不能穿,还需要自己缝制“靰鞡袎”,也就是缝一条长方形的双层夹布,用来围裹脚踝以上的部位。靰鞡袎多取用家织布或花旗布缝制,讲究的还会在上面绣些美丽的花纹。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下霜前,父亲总会领着我到草甸上割些细如发丝一样的草。我问父亲这是啥草,父亲说“靰鞡草”。父亲把割回来的靰鞡草放在院子里晾干,然后放到仓房里存放起来。冬天,父亲赶着马车去县城给生产队送公粮。由于交公粮的车特别多,每天都排着很长的队,一眼望不到头儿。所以,父亲每天都起得非常早,凌晨三点多钟父亲就赶着马车从生产队出发向县城赶去。凌晨三点多钟天还没亮,正是民间说的鬼呲牙的时候,是一天最冷的时候。摄氏40度左右,嘎巴嘎巴地冷,吐口唾沫落地就冻成冰。车轱辘碾压着积雪,嘎吱嘎吱的响,大老远就能听见。父亲戴着狗皮帽子,厚手闷子,穿着臃肿的棉大衣和厚厚的大棉裤,脚上穿着牛皮靰鞡,就这样眉毛上还挂了霜。父亲送完公粮回家后,把靰鞡里的靰鞡草掏出来塞进炕头炕席下烘干,再从仓房里拿回些靰鞡草,用木榔头(二碗口粗,一尺左右的圆木头,中间按一个柄)哐当!哐当地砸靰鞡草,反复颠砸,至呈棉絮状。第二天起床后,父亲把砸好的靰鞡草续进靰鞡里,既温暖又舒服。父亲在脚上包块布,穿进靰鞡里,将鞋带捆绑在脚脖上,操作起来还颇有难度。那时候,我觉得靰鞡非常难看,又蠢又笨,像个大胖头鱼。却不知在过去的岁月里,男人如果没有这样的鞋子会怎样应对这寒冷的季节。
1932年,杨靖宇创建南满游击队,后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率领部队征战。抗联战士就是穿着靰鞡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开展殊死战斗。山林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天气非常寒冷,夜里零下四十多度,战士们的脚冻得像猫咬似疼。然而抗联战士绝不退缩,踩着这单薄的靰鞡,与日寇进行周旋,一步一个脚印,写下血染的东北抗日史诗。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靰鞡以其保暖实用的特殊功能深受活动在白山黑水间抗联勇士的喜爱。在雪山里零下四十多度,不穿靰鞡的话,别说打仗了,就是冻也把勇士们冻死了。所以,靰鞡是抗联战士的神器,为打败日寇立下汗马功劳。
1939年的大年三十,抗联战士缴获敌人一批物资后,找到一个剩下山墙的房屋。当时,苗司务长煮上雪水、放进桦树的嫩树皮,还有一双靰鞡鞋,算是为战士们准备的“年夜饭”。因为鞋子太硬,要煮上一个晚上才能变软,终于煮好后,还没来得及分给大家,敌人就攻了上来。本已撤出的苗司务长又返回拎起煮有“年夜饭”的铁桶,眼看跑到队伍跟前时,一颗子弹打中了她的后背,白雪与鲜血融在了一起······抗联战士是穿着靰鞡踏碎了日本鬼子的满洲国梦,勇士们是穿着靰鞡把日本鬼子踢出东北、踢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东北的冬天是雪的世界,大地、房屋披上了白纱,树木、野草银装素裹,使我从心底涌上一种无比的亲切感!六十多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来不及细品,就青丝变白发了。过往岁月中的点滴生活片段,印象中的大东北、靰鞡鞋,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春节快乐
遇到
中国现代作家出版社
国际标准书号
ISBN 978-988-12244-1-5
文旅速递:吉林市总投资25亿OMG海洋综合体正式开工 ;南昌打造两大百亿文旅项目
男人为什么要做新年第一顿饭——回顾消失于历史的吉林春节节俗
吉林市亚桥高中学生家长担忧孩子健康,这些问题合理吗?
她的花鸟画造型准确,格调明快
部分作品获奖情况:
2009年作品《盛夏图》在第四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获铜奖;作品入编画集
2017年作品《满山遍野红杜鹃》在悲鸿精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最高奖,(中美协主办)
2017年作品《聲韵清清沐夏装》入选翰墨青州,(中国美协主办)
2017年作品《清音》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8年《清韵》入选第四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美协主办)
2018年《一树丁香几度开》神圣长白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美协主办)
2018年作品《画境游》入选千年景德.瓷上中国—首届中国当代陶瓷绘画作品展(中美协主办)
文/张瑞田
当我们欣赏的目光不在拘泥于一种风格和一种流派时,审美视野则会进一步拓展,于是,我们就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里,认识众多优秀的画家,看到更多精彩的作品。
徐兵弱冠学画,基本功扎实。因其勤奋与聪敏,花鸟、山水兼攻,写意、工笔同习。花鸟画造型准确,线条洗练,格调明快,掩卷后有爱不释手的感觉。凭着如此精湛的功力和绚烂的才情,置于当代画坛毫不逊色。
画,是画家最好的“新闻发言人”,读了徐兵很多幅画作,就知道她心思的浓淡,她视野的远近,她思考的深浅,也就知道了她画笔的轻重,笔墨何以清雅,色彩为何热烈。
徐兵喜爱花鸟画,她时而简约,时而浓厚,状物抒情,把习以为常的题材付诸生命情感。画家的画,形式感强,精准的造型能力,容易刻画真实的形象。她的大写意荷花,巧中有拙,轻中有重,在水中漂浮的荷叶有生命的质感,挺拔的荷杆有生命的骄傲。沉默、坚韧,筋脉粗细不匀,是荷的力量的所在。
画家徐兵,思索往昔,展望未来,她用笔回忆,把荷叶画成一个世界,把筋脉想象成人生的道路。有时也设色,她不会一笔浓烈,而是笔笔加深,让她喜爱的色彩与她的生活一样,渐渐丰富,慢慢优雅。
牡丹花容易画俗,理由很简单,我们习惯性把牡丹花直译成高贵和富足,就习惯性地放大牡丹花高贵和富足的信息。这是现实,也是生活,没有对错之分。不过,在徐兵的笔下,不愿意纠缠富贵、高贱的问题,会把道义、担当一样的题旨挂在笔端。
儒家的务实精神和道家的“万物齐一”,使“道”的真谛贯穿所有的事物之中。禅宗更为直接,佛在心中,“满街都是圣人”。中国画“人格迹化”的思想内涵,由此形成。
徐兵笔下的白鹤、孔雀,三角梅、玉兰、山茶花,托物寓性,表达一己的“即物知性”。应了苏轼诗云:“壁上墨君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而况我友似君子,素节凛凛欺霜秋。”苏轼说的是墨竹,其实也是说画家笔下的花花草草。
徐兵也画梅,她画的梅格外清新、明朗,自然“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她画梅,用笔简洁劲秀,又善于构图,树干与枝干,花蕾与花朵,和谐恬静,一尘不染。梅,几近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从苏轼到林和靖,从王冕到金冬心,无不“人格迹化”,常画常新。[!--empirenews.page--]
徐兵的梅,与金冬心的梅有技法的差异,在精神上存在一致性。看徐兵的梅,看久了,突然想到金冬心的一首题梅诗,心思即刻凝重起来——“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这是金冬心看到的梅,这也是我看到的徐兵笔下的梅。
徐兵的画,构思巧妙,引人入胜。徐冰的画基于中国画固有的书法线条,融进朦胧迷离的自然景观,自适与自审,寄托一位女画家的审美理想。文章是进入一个人灵魂深处的钥匙,画亦如此。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不同的形象,由两支不同的笔描写和塑造,在漫长的时间和醇厚的岁月里,会展开新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